- 陳德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突破和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實際運用和發展,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分析,從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三個層面的創新性探究其成功的原因,這對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新自由主義劃清界限,推動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009年01期 v.23;No.81 1-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7K] [下載次數:39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2 ] - 王霞娟;
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所揭示的宗教存在與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社會大系統對宗教的必然要求與宗教子系統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2009年01期 v.23;No.81 5-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1K] [下載次數:22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0 ] - 李瑞清;李蓉蓉;
政治象征是政治學行為主義學派重要的研究領域,作為一種政治文化,具有情感性、模糊性、爭議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從而也使其在政治生活中承擔導向和整合的功能成為可能。
2009年01期 v.23;No.81 8-1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0K] [下載次數:36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21 ] - 張邦鋪;
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在現行法律制度中沒有得到保護,于是出現了大量的"文化海盜"現象。擬對"文化海盜"現象進行法理分析,并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完善提出一些具體構想。
2009年01期 v.23;No.81 12-1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1K] [下載次數:31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16 ] - 楊興香;
近年來,因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自殺,引發的起訴高校的賠償案件逐年上升。學生自殺而引發的糾紛受到社會的過分關注,影響已經超出學校范圍,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僅給學生、家長和家庭帶來不幸和痛苦,而且給教師、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造成了管理上的困惑和不安,也制約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如何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學生自殺也就成為學校的法律事務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也是學校發展過程中必須認真對待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2009年01期 v.23;No.81 15-17+5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7K] [下載次數:28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15 ] - 榮玲魚;
宋代折杖法是宋代重要的刑罰改革措施,它的產生對宋代刑罰制度影響巨大,它的實施在一定程度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酷刑肆虐、法出多門的混亂局面,但同時又導致宋代刑種配置不合理、刑罰輕重失衡。近年來,學界從多個角度對《折杖法》進行了探討,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問世。但對于宋代折杖法的性質,法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本文主要對宋代折杖法的性質加以簡要分析。
2009年01期 v.23;No.81 18-2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3K] [下載次數:32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0 ] - 李喜;
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問題是全部醫事法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而我國法學界對該問題尚未達成共識,因而造成醫療糾紛處理上的司法混亂。本文擬從醫患關系的基本屬性、基本形態及其特殊性入手,著重分析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
2009年01期 v.23;No.81 21-2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57K] [下載次數:47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1 ] |[閱讀次數:12 ]
- 楊華;
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有著清晰的時代特征。以墨子思想研究為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有不同的理解。學人對墨子思想各具特識的詮釋,為我們勾勒出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的發展軌跡。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路徑的歷史考察表明,從思想產生的社會環境來研究思想家的思想,應該成為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途徑。
2009年01期 v.23;No.81 24-26+7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6K] [下載次數:63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26 ] - 姚鑫;
休謨為了找到確定的知識,徹底地貫徹了經驗論,將知識奠基于經驗之上。他將知覺分為印象和觀念,感覺印象是直接呈現于我們心靈中的,"觀念"來自于感覺印象。這樣他就找到了最確定、最基本的能夠作為一切知識之基礎的東西。不僅如此,他還懸置一切實體,將認識從關注外部實在回到自我意識中來。胡塞爾現象學倡導"面向事情本身",要求面向直觀呈現現象,回到純粹意識。于是,休謨拒絕在現象之外看到非現象的態度與胡塞爾"面向事情本身"的純粹意識,產生了理念的相似性。
2009年01期 v.23;No.81 27-29+9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7K] [下載次數:24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8 ] - 朱競;
北魏軍隊可根據其控制權不同分為兩部分:一是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下的中軍和外軍,另一部分則是部落首領控制的部落兵。士兵最初構成主要是六夷部落,但也有漢人為兵的現象。這些都決定了北魏早期士兵存在著與其他政權有所區別的特征。
2009年01期 v.23;No.81 30-3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6K] [下載次數:12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 ] - 李珍梅;李海林;昝愛民;
本文主要論述了晚清知識分子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包括農民階級知識分子無人不飽暖,無處不均勻的宏偉理想;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富國強兵,藏富裕民的理論和實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大同理想以及自由、平等、均富共享的思想主張。在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正確地認識和了解晚清知識分子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009年01期 v.23;No.81 34-3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3K] [下載次數:11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6 ]
- 殷憲;
北魏平城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繼漢代之后又一個吉語瓦當高峰期?;始医ㄖz址出土的大量瓦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當時人們的文化水準、書寫能力和書體運用情況。近年在大同地區出土的并不算多的北魏磚銘充分證明,在拓跋氏建都平城時期,所有墓中瘞文字磚者,無一不是來自于南朝的貴族以及西來東至的秦涼和兩燕的"投化客"。拓跋氏帝室和近族胡(紇骨)、周(普)、長孫、奚(達奚)、伊(伊婁)、丘(丘敦)、亥(侯)、叔孫、車(車焜)等九姓以及"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的陸(步六孤)、賀(賀賴)、劉(獨孤)、樓(賀樓)、于(勿忸于)、嵇(紇奚)、尉(尉遲)八姓連如此簡單的磚銘都沒有。但是,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不僅在洛陽大量出現元姓宗親和其他代姓貴族的大量墓志,而且在平城也出現了"尉娘"、"茍黑"等代人墓磚。
2009年01期 v.23;No.81 38-4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3K] [下載次數:39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18 ] - 解華;
從云岡石窟女性供養人早、中、晚期造像的發式變化,從中可以看出漢文化對北魏時期審美特征的影響與沖擊。這種變化不僅是當時北魏統治者主動漢化的結果,同時也包括著對魏晉遺風的崇尚與發展。
2009年01期 v.23;No.81 42-4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334K] [下載次數:36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8 ] - 李佳;
從整個儀式來看,賽戲是群體性祭祀行為,是將祭祀儀式作人物形象的圖解。但它確又是戲,有人物角色、舞蹈動作和故事情節搬演等方面的戲劇審美因素,因而人們將它認為是敬神為主兼以娛人的祭祀儀式劇。賽戲活動一般是每個臺口演出4天,包括報賽、迎喜神、刮街、斬旱魃、說夜書等固定程序?!稊睾调伞肥琴悜颡毦咛厣膬x式劇,它的內容強烈地體現了原始的雩祭意識。
2009年01期 v.23;No.81 46-4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54K] [下載次數:20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18 ] - 錢建華;王鵬龍;
歲時民俗與禮儀民俗是民間戲曲孕育發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帶流行或曾經流行的民間戲曲為例,從傳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戲曲與民俗的關系,探討在這塊土地上民俗事項的存在狀況對戲曲傳承產生的重要影響,認為戲曲的保護與傳承,不是保護傳承人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戲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應是保護的重要因素。
2009年01期 v.23;No.81 48-5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5K] [下載次數:55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7 ] |[閱讀次數:22 ]
- 次曉芳;
《老婦還鄉》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在該劇占有重要地位。從女性形象的角度來分析這部戲劇作品,對老婦克萊爾這個女性形象作出新的理解;分析其悲慘遭遇及心路歷程,揭露女性在男權社會地位的低下及悲劇性命運。
2009年01期 v.23;No.81 51-53+10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6K] [下載次數:63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1 ] - 王曉農;
翻譯涉及的兩種語言反映了各自的現實世界與認知方式,原文讀者和目標讀者不同的認知方式和背景知識造成了可譯性限度和目標讀者的認知盲點,因此存在翻譯補償的客觀必要性。譯者應以對譯文讀者閱讀譯文時的認知狀況作預測分析為基礎,堅持相關補償原則和一致補償原則,對譯文實施適度補償,以有助于目標讀者實現所期待的對譯文的認知解讀。通過分析英語專業學生在漢英翻譯實踐中應用翻譯補償的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對結構性補償完成較好,文體修辭補償一般,而由于受到百科知識面限制,概念性補償做得很不理想。
2009年01期 v.23;No.81 54-5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2K] [下載次數:39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36 ] - 喬惠娟;
學習主體的認知風格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認知心理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的角度對兩組不同的認知風格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語言學習中,具有不同認知風格的人往往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學習主體的認知風格會給外語學習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2009年01期 v.23;No.81 59-6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2K] [下載次數:63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7 ] |[閱讀次數:14 ] - 孫福蘭;寧寧;
文化和語言的基礎或者源頭就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又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反映在漢法語言句法結構上也不同。本文試圖通過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對比找出法漢句法結構的差異,目的在于探討這些外部因素對句法結構的影響,進而找出漢法句子差異的深層原因。
2009年01期 v.23;No.81 63-6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6K] [下載次數:36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24 ] - 范曉林;
在當今的山陰方言口語中仍保留和使用著不少元明時期的詞語,有的古今詞義、詞形基本相同;有的在口耳相授的過程中形式上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異,形成了同義變體;有的詞義有所擴大。文章擇釋一些有特色的詞語,并舉例說明用法,以期為晉語詞匯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資料。
2009年01期 v.23;No.81 67-6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3K] [下載次數:12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14 ] - 李仙娟;米淑琴;
漢語南方方言在表達性別標記時,無論用詞、語序,還是語法性質上都有很大差異,而北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文主要以河東方言作為參考點對南北方言詞語中的性別標記進行比較。
2009年01期 v.23;No.81 70-7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3K] [下載次數:16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9 ]
- 陳俊堂;
禪宗作為一種特殊的宗教,是社會需要選擇的結果。本文以較為翔實的史料為基礎,以動態的眼光,分析禪宗與北宋藝術精神之間的聯系,進而揭示中國古典藝術的性質。
2009年01期 v.23;No.81 98-10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8K] [下載次數:30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7 ] |[閱讀次數:18 ] - 趙治武;
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影響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也給繪畫藝術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從圖象和繪畫藝術的歷史沿革和現狀入手,分析論述圖象藝術的發展對繪畫的影響。
2009年01期 v.23;No.81 101-10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4K] [下載次數:9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6 ] - 王文靜;
隋唐時期是中國壁畫藝術的繁榮時代,元泰定二年完成的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朝元圖》,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所形成的巨作,體現了歷代道教神祇的完整體系。無論從線描、色彩、藝術構思、繪制技巧、形象塑造都是杰出的,為我們創造了宋元以后千年不斷的人物畫傳統,是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杰出藝術品。
2009年01期 v.23;No.81 104-10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6K] [下載次數:21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9 ] - 黃東海;林從華;
培田古民居是客家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匯集了明清兩代的大量雕刻作品。在科學和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對培田民居裝飾雕刻藝術的表現形式、藝術特色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對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9年01期 v.23;No.81 107-10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9K] [下載次數:23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9 ] |[閱讀次數:21 ] - 王風華;
文人社會的"格物精神"使宋代繪畫藝術登峰造極。宋人尚理,繪畫亦重理。其中,宋之理學"格物致知"對宋代寫實繪畫風格的影響尤大。本文擬從"格物致知"的內涵演變論述其對宋代寫實繪畫的具體影響。
2009年01期 v.23;No.81 110-11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7K] [下載次數:54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7 ] |[閱讀次數: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