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玉騰;陳趙陽;
根據對福建省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情況的調查,從思想文化需求狀況、社會交往需求狀況、娛樂文化需求狀況和文化產品與服務需求狀況等方面,對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現狀進行實證分析,并就滿足和引導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009年06期 v.23;No.86 1-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7K] [下載次數:56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23 ] - 柯健;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為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指明了方向。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2009年06期 v.23;No.86 6-1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2K] [下載次數:14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8 ] - 王芳;鐘碧瓊;
選聘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職是黨中央做出的一項意義深遠的重大決定。通過對祁縣100名大學生村官的調查研究,發現男女大學生村官在工作升遷、工資、待遇等方面都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現象。文章在闡述男女大學生村官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的基礎上,對產生差異與不公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
2009年06期 v.23;No.86 12-14+4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9K] [下載次數:21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19 ] - 劉東;
隨著《中共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公布和發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破解"三農"問題治本之策,已經成為一個令全社會高度關注的主流話語。
2009年06期 v.23;No.86 15-16+2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7K] [下載次數:27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23 ] - 劉巧麗;王喜軍;
面對不斷發生的拆遷糾紛,當務之急是修改《拆遷條例》,根據《物權法》制定新的拆遷法規。但新法的制定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如何使城市房屋拆遷工作順利進行?主要是從實踐入手,在拆遷工作中從執法理念、法律漏洞補充、法律宣傳教育、補償范圍等方面改進拆遷工作的不足。
2009年06期 v.23;No.86 17-1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8K] [下載次數:10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8 ] - 徐艷;
本文在分析虛擬角色商品化權概念和構成要素基礎上,探討法律對其保護的現狀和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完善虛擬角色商品化權的現實保護,并為將來獨立性權利的建立奠定基礎。
2009年06期 v.23;No.86 20-2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4K] [下載次數:35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16 ]
- 張秀娟;
斷裂性是新歷史主義批評的核心范疇之一。作為一種復合存在體,它既是批評的對象,又是批評的方法。斷裂性對貌似平順統一的文本提出質疑,意在完成對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重新闡釋,從而對現代社會意識形態控制的真實給予反思性批判。它拓展了研究空間,為更好地理解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理論內核提供了視角。
2009年06期 v.23;No.86 24-2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8K] [下載次數:20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2 ] - 王登云;
隱喻是從始發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體與本體的相似性是構成隱喻的基礎,這為復制和模仿提供了條件。本文以模因論為基礎,解析了隱喻的認知功能,并且探討了模因機制在隱喻概念的形成、發展和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認為隱喻是模因的表現手段,模因模式構成了隱喻的認知理論基礎。
2009年06期 v.23;No.86 28-3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2K] [下載次數:29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15 ] - 吳珍平;
宋代儒家學者學佛的經歷,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理學和佛學的共同發展。盡管儒家學者始終不懈地辟佛,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爭鳴狀態中,它們各自的發展循序漸進。儒家學者學佛的經歷對理學造成的另一影響就是,一些儒家學者的著作和學說僅僅因為游學于禪僧被判為"雜學",其思想也因此不得廣為流傳,其傳道濟世之功亦被折損。
2009年06期 v.23;No.86 31-3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7K] [下載次數:17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14 ] - 邵云芳;
山西是戲曲文化的搖籃,戲曲文化之豐富,戲曲劇種之多,在全國首屈一指。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山西劇團數量在逐年減少。為了滿足海內外戲曲愛好者的需求,保護山西戲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漸突顯。本文通過對山西戲曲文化保護與發展的研究,目的是傳承山西戲曲文化,并將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滲透到旅游活動中去,進而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
2009年06期 v.23;No.86 34-3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0K] [下載次數:42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12 ]
- 孫娟;
《陌上?!吩跇犯娭袑儆谄G歌,前有艷,后有趨,充分體現了樂府詩的音樂特征。女主人公羅敷把與"四十專城居"的夫婿年齡相仿的老太守作為戲弄教育對象,與當時社會宣揚貞烈之風的需要密切相關,也是漢樂府表現現實的基本要求,顯示出漢樂府的諷諫與娛樂的雙重功能。
2009年06期 v.23;No.86 48-5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5K] [下載次數:54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7 ] - 裴興榮;
《中州集》是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編纂的金代詩詞集,其體例是選詩和作家小傳相結合。在作家小傳中,除了作家的生平事跡等基本內容外,還記載了豐富的金代文學史料,諸如"國朝文派"、"吳蔡體"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史意義,是研究金代文學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
2009年06期 v.23;No.86 52-5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7K] [下載次數:19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7 ] - 劉慧芳;
李漁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真正把戲曲當作敘事文體進行實踐的劇作家。他在創作中非常重視戲曲的謀篇布局、情節設置、結尾等敘事技巧,其敘事實踐的最大成果便是揚名后世的《笠翁十種曲》。
2009年06期 v.23;No.86 59-6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4K] [下載次數:16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4 ] - 王曉冬;
短篇小說《制造聲音》是賈平凹草創期的作品,也是其作品中不太著名的一篇,然而它以其思想的深邃性、人物的典型性和藝術手法的獨特性,震撼著讀者,昭示著后人。它像時代的一面鏡子,照出了生活中的悲悲喜喜,林林總總。
2009年06期 v.23;No.86 62-63+7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5K] [下載次數:21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2 ] - 趙剛松;郭劍卿;
在小說《哈克·芬歷險記》中,馬克·吐溫使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利用哈克批判了南方腐朽、墮落的文化。哈克沿密西西比河逃跑的過程,也是其他對南方社會的認識與批判過程。南方墮落文化中人性的弱點以及宗教的墮落、被濫用是哈克批判的焦點。
2009年06期 v.23;No.86 64-6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2K] [下載次數:17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9 ] - 李方陽;
"童子"形象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愁容童子》中有三層含義:首先,"童子象征著人類童年期無拘無束自由馳騁的想象力。其次,"童子"形象代表著大江文學從民間神話傳說中所汲取的探究歷史真相、還原歷史本來面目的精神。此外",童子"象征著肩負著重要使命——將未來日本建設成更加自由民主的國度的日本少年兒童。小說主人公長江古義人對于自身"童子"夢想的心路歷程的探索體現了大江文學重新審視自我的精神。"童子"形象的解讀對于把握大江文學的原點來說是非常具有啟發意義的。
2009年06期 v.23;No.86 67-7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6K] [下載次數:10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2 ] - 楊尚貴;
本文列舉了一些古漢語中比較特殊的、一般論著很少或沒有提及的語法現象,包括:特殊的賓語前置現象、用否定副詞"不"表示否定的判斷句、意義表達比較特殊的雙賓語句、短語充當謂語構成的使動關系句和語義表達比較特殊的者字短語等。
2009年06期 v.23;No.86 71-7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78K] [下載次數:18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8 ] - 何雅文;
悖論,雖源于邏輯學,但在語義中則是指言語表層所出現的于情理相悖的語句組合在一起,以反求證。悖論現象在詩歌中所引起的詩性模糊,從美學觀點來來看,正是文學藝術的表現。探究悖論的定義以及悖論在詩歌中所表現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可感受到一種審美體驗。而這種反襯美、新奇美和壯美的悖論模糊詩性使讀者產生無限的遐想,進入新的范疇認識領域。
2009年06期 v.23;No.86 74-7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9K] [下載次數:14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20 ] - 武恩義;喬玲玲;
英語和漢語中存在許多我們熟知的同源典故性詞語,雖然它們的來源不盡相同,但它們所隱含的意思完全或基本相同,從而使兩種語言中的典故性詞語形成相互對應的關系。從它們的對應關系中,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借鑒。
2009年06期 v.23;No.86 78-8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2K] [下載次數:14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9 ] - 李丕清;
人們對存在句一直爭論不休,主要是關于存在句中THERE的定性、含義及功能和存在動詞以及存在實體等一些問題。從功能語言學中信息傳遞理論認為,存在句中THERE在句子中是有實際意義的。
2009年06期 v.23;No.86 81-83+9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8K] [下載次數:22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4 ]
- 安姝;
人文精神是高校乃至整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理論課教師把握載體的能力,增強師生之間平等有效的互動是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載體模式,培育人文精神的關鍵和重要途徑。
2009年06期 v.23;No.86 92-9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7K] [下載次數:8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3 ] - 李奇潔;
統籌兼顧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義。統籌兼顧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學科交叉滲透,也需要用統籌兼顧的方法才能使教育內容和方法更加科學。
2009年06期 v.23;No.86 95-96+10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2K] [下載次數:20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8 ] - 付江濤;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對于交流技巧的關注愈來愈多。交流的方式及過程直接影響到交流效果的好壞,于是如何使用得當的方式處理交流過程中涉及的信息、意義便成為保障順利交流的關鍵。文本試從解析交流過程中信息的產生及走向為出發點,重點探討改進意義的方式,并最終建構跨文化交際教育中更為科學合理的交流模式。
2009年06期 v.23;No.86 97-98+11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5K] [下載次數:12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8 ] - 嚴佳;
能使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隨著國內三本院校的迅速發展,怎樣使這一群體的學生有效提高成績并取得顯著進步,是眾多教育者思考的問題之一。因此,了解該群體大一學生利用學習策略的意識以及原有的自主學習能力水平,并探索在三本院校的大環境下這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勢必能為日后針對該群體學生的實施因材施教提供些許數據支持。
2009年06期 v.23;No.86 99-10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9K] [下載次數:8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18 ] - 張宇;劉會杰;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它以人為核心,以社會倫理和道德修養為主要內容,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人的道德修養,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一代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對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2009年06期 v.23;No.86 102-10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9K] [下載次數:14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10 ] - 方福麗;
社教節目是電視節目中對觀眾進行社會教育、文化教育的一類節目樣式。在我國當前大多數電視臺的節目制作和播出體系中,社教類節目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觀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源于其突出的傳播特色。
2009年06期 v.23;No.86 105-10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61K] [下載次數:19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