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潤珍;安玉英;米葉芳;
先秦儒家孝親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親方式的"養"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親義務的絕對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親功能的邏輯推演性??梢灶A見的是,旨在強調家庭倫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論,必將對傳統"孝"文化的當代轉換提供有益借鑒。
2011年01期 v.25;No.93 14-1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11K] [下載次數:40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8 ] - 陳光銳;
唐宋省試"放榜"是古代新聞傳播手段的一種,是省試中備受關注的焦點新聞。唐宋省試制度的不同,也會造成"放榜"行為的新聞性差異。"放榜"除去實現信息告知功能之外,還具有文化傳播的意義。
2011年01期 v.25;No.93 18-2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338K] [下載次數:15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41 ] - 李潤民;
劉撝和雷思都是渾源人,是金代著名的劉、雷兩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劉撝娶雷思之"女"為妻后,使得兩家關系更為密切。但筆者在研究了劉、雷兩家的族譜后發現,劉撝和雷思的年齡差距較大,結合他們自己及后代中進士的時間及生卒年推算,認為劉撝不可能娶雷思之女為妻,而很可能娶的是雷思之姑或姊。
2011年01期 v.25;No.93 21-2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612K] [下載次數:7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52 ] - 何建國;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核心思想,也是國民黨建構意識形態的重要理論資源。但是,這一名稱最初是有其實而無其名。在1905年10月《民報》發刊詞中它稱為"三大主義",1905年12月《中國日報》首先開始使用"三民主義"的稱謂,但到1909年仍不被當時的國民黨人所認可。辛亥革命后",三民主義"這一稱謂逐漸為孫中山所接受,并成為對孫中山思想的一個概括。
2011年01期 v.25;No.93 24-25+6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529K] [下載次數:22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42 ]
- 王銀田;殷憲;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長慶寺《造七級舍利塔磚銘》,為王銀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中村不折書道博物館所見。此石入藏后并無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國國內作過任何形式的介紹。此次不僅照錄了銘文,而且闡述了作為皇家寺院的平城長慶寺的大致情況。銘文所記北魏平城長慶寺勸緣兼作銘記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靜、譯大藏經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曇云,則對北魏平城時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認識?!堕L慶寺造塔磚銘》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書跡,其隸楷即楷書而帶有隸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時代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文化現象。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書即銘刻書,或楷隸,或隸楷,起決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時間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決定于碑石自身的規格,同時也取決于書手對各種書體的掌握能力。
2011年01期 v.25;No.93 26-3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932K] [下載次數:33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37 ] - 張月琴;馬志強;
結合北魏京郊的祭祀活動可以看出,北魏平城時期的禮制性建筑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祭祀神靈或祖先的場所,如郊天壇、圜丘、祖廟;二是皇帝召開會議、朝會萬國、宴請群臣的場所,如天文殿、太華殿、板殿。明堂作為平城后期興建的禮制性建筑,其主要功用有祀天、祭祖、布政、觀天象和敬養三老五更。禮制性建筑近百年的興建過程,也是平城禮儀制度嬗變的歷程。
2011年01期 v.25;No.93 33-3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969K] [下載次數:34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48 ] - 陳連洛;郝臨山;
綜觀古今有關史料與考古遺跡,大同北魏平城形制應是自內而外由宮城、皇城、京城、郭城組成的四重城垣?;食?、宮垣在京城北中部的漢故平城及今操場城中,其京城形制為南北長7里(古里,下同),東西寬3里的長方形之城(明府城僅為其南半城),即南起明府城南墻,北至現火車站一帶,計南北長約4 000m,東西寬約1 730m的范圍內。其建城時間亦當如《魏書》所記:"泰常八年(423年),廣西宮,起外垣墻,周回二十里"。
2011年01期 v.25;No.93 37-39+5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395K] [下載次數:34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39 ] - 趙立人;李海;
明李賢《大同鼓樓記》收錄于《四庫全書》。從現存的大同鼓樓、李賢的生平、《大同鼓樓記》提供的歷史文化信息及大同鼓樓的建筑年代等方面對明代大同鼓樓與《大同鼓樓記》作初步研究,認為現存的明代大同鼓樓,并非此前一些學者所說的建于明初洪武年間,而是建于明英宗天順末年至明憲宗成化初年,即公元1463年至1466年之間。至于明代大同城的修筑,更是經歷了明代前期多個朝代,歷時近100年才得以最終完成的。
2011年01期 v.25;No.93 40-4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90K] [下載次數:23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63 ]
- 李耀麗;
蒙古族史詩《江格爾》中有眾多意象,諸如英雄意象、女性意象、魔鬼意象、智者意象、精靈意象等。運用榮格的"原始意象"理論,從接受者的心理角度去分析這些原始意象正好反映了蒙古族祖先的心理歷程的碎片,它們再也不是個人的,而是民族的。這就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2011年01期 v.25;No.93 47-4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204K] [下載次數:24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38 ] - 成方;王春林;
王保忠作為當下晉軍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以其短篇小說而頗負盛名。他的小說從人物形象多樣性的塑造和鄉村主人公精神的變化兩方面入手,對現代鄉村社會進行了充分展現,深刻揭示人類溫暖與欲望糅合的復雜情感,運用巧妙的構思和流暢的敘述,描寫確切真實的底層生活,體現當下的時代變化,堅持執著的精神追求。
2011年01期 v.25;No.93 50-5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349K] [下載次數:9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6 ] - 王成;
朝鮮李睟光的詩學理論,不僅繼承了中國詩學的理論觀點,更承傳了中國詩學的批評方式。其對摘句批評的承傳,體現了他獨特的審美意識,對后世詩學批評以及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睟光的摘句批評和中國詩家的摘句批評共同構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詩歌批評方式。
2011年01期 v.25;No.93 55-5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371K] [下載次數:6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46 ] - 呂改改;
莎士比亞在其戲劇《奧賽羅》中刻畫了一位深受父權思想影響,但卻一直努力抗爭著的女性———苔絲狄夢娜。女主人公單純善良,卻最終成為父權社會的犧牲品。劇作藝術性地揭示了女性在當時的生存狀態,也反映了劇作家的女性觀。
2011年01期 v.25;No.93 58-6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399K] [下載次數:75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31 ]
- 周廣干;
否定副詞是漢語副詞中的一個重要次類,在漢語表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選取先秦時期的兩部重要典籍《左傳》和《國語》,全面梳理兩書的否定副詞系統,通過對兩書否定副詞的描寫和比較,總結了兩部書中乃至先秦漢語中否定副詞的特點和用法。
2011年01期 v.25;No.93 61-6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603K] [下載次數:44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50 ] - 曾德萬;
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福建安溪籍官員。他著有《榕村字畫辨訛》一書,在所辨識的282個漢字中,有一半以上在當代繼續流通使用;有2/5的字今已不用,但可考證出來;只有少數的字在當代字典中沒有收錄。本文對此進行了初步的梳理。
2011年01期 v.25;No.93 67-69+8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97K] [下載次數:4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44 ] - 栗臻;
新詞語每年都會呈現出新的特點,以2008年產生的新詞語為例,對詞語構成形式進行分析,總結出新詞語的四個特點:一是新成語嶄露頭角,二是舊詞新義明顯增多,三是類推仿造出現新格式,四是詞語表現形式多樣化。其中的每一個特點都有可能演變為新詞語的發展趨勢。
2011年01期 v.25;No.93 70-7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623K] [下載次數:52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44 ] - 崔霞;
山西省朔州市六區縣方言均屬于山西方言北區方言。六區縣方言中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在數量上同普通話差異不太大,但有一些獨特之處。結合語音歷史演變規律對六區縣方言內部的一些特點進行比較,指出六區縣方言語音特點與普通話的對應關系。
2011年01期 v.25;No.93 73-7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55K] [下載次數:50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43 ] - 李硯霞;
以《詩經》英譯本為例,結合翻譯適應選擇論"譯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從原文和譯本兩方面,探討影響譯者"適應"與"選擇"的因素;從譯者翻譯的歷史語境中去發現其選擇的可取之處,以豐富典籍翻譯研究的成果。
2011年01期 v.25;No.93 77-8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56K] [下載次數:63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1 ] |[閱讀次數:66 ] - 常瑞娟;
通過對云岡石窟景區旅游文本的漢譯英現狀調查,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語法和拼寫錯誤、翻譯的不一致性及過度一致性、中國式英語以及對原文信息不恰當的增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旅游文本漢譯英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及翻譯策略。
2011年01期 v.25;No.93 81-8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18K] [下載次數:32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9 ] |[閱讀次數:47 ] - 楊琴琴;
以220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探索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寫作應用策略與寫作水平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寫作過程中,高分組學生比低分組學生能更好地運用寫作策略,使用寫作策略的頻率更高、種類更多,所以其寫作水平的提高幅度更大;而且二者在英語寫作策略的使用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2011年01期 v.25;No.93 84-8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25K] [下載次數:42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3 ] |[閱讀次數:49 ] - 張曉世;
通過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典型錯誤進行分析,提出一些共性的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2011年01期 v.25;No.93 87-8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75K] [下載次數:18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46 ] - 賈玉嘉;
以Halliday的功能語言觀為理論基礎,將商業廣告分為以概念功能為主要傾向和以人際功能為主要傾向的兩種廣告文本,探討這兩種中文廣告文本的英譯策略。
2011年01期 v.25;No.93 90-9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772K] [下載次數:21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