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淵沖;
美的創造乃人生樂趣之真諦。翻譯文學可謂是創造美之藝術??v觀世界,莎士比亞是世界上創造美最多之人,故以另一門語言重現莎劇之美,亦是一種美的創造?;仡櫷?莎譯無數,之所以仍需重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給出了充分的解說,即"古代人的性格描繪在今天是不再夠用了"。
2017年02期 v.31;No.130 1-2+2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0K] [下載次數:214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48 ] - 潘文國;
許淵沖先生已經出版譯著160余部,并以自身翻譯經驗為基礎,提出中國首個健全的翻譯本體論、認識論、目的論和方法論,業已構成完善的翻譯理論體系。許淵沖,譯之時者也!然而也有必要對他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和研究,以圖為中國翻譯科學的發展以及許淵沖翻譯與比較文化研究院的目標與任務提供一定的參考。
2017年02期 v.31;No.130 3-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9K] [下載次數:19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6 ] |[閱讀次數:33 ] - 李亞舒;
所謂"新譯"指的是在比較和批判的繼承中,發揚中國的譯論思想。許淵沖先生的"新譯"由豐富的翻譯實踐、多彩的翻譯理論以及健全的思想淵源構成。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研究許淵沖的"新譯"思想,有必要從共時與歷時角度,辨析"新譯"的思想內涵,指出其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2017年02期 v.31;No.130 8-1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2K] [下載次數:15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36 ] - 楊俊峰;
詩歌是中國漢族文學最早形成的文學體裁,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代詩人常以吟詩為樂,以詩明志,以詩傳情。由此,詩歌中最重要的便是意象,意象成就了詩歌的靈魂,注入了無限的生氣,展現了詩歌的神韻。詩歌在向外傳播翻譯中,最不可少的便是其意象。以許淵沖詩歌譯文為基礎,從翻譯觀的問題著手,對許淵沖翻譯與認知語言學給予交叉研究,可為詩歌翻譯提供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也可向世界展現更完美的中國傳統文化。
2017年02期 v.31;No.130 12-1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5K] [下載次數:44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5 ] |[閱讀次數:41 ] - 黨爭勝;
將許淵沖文學翻譯理論與中外相關譯論加以比較后,學界基本上可以達成如下共識:許淵沖文學翻譯理論繼承并發展了中外傳統和現代文學翻譯理論;許淵沖文學翻譯理論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和普遍適用性;許淵沖文學翻譯理論的形成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學翻譯理論的終結和當代文學翻譯理論的確立。
2017年02期 v.31;No.130 16-2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65K] [下載次數:83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55 ] - 賈洪偉;
許淵沖先生是中國首位基于華夏哲學思想,以自身的翻譯實踐經驗和民族學術資源為參照,提出具有世界性普世意義的翻譯話語體系的翻譯大家,他不但推翻了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研究不相干的相關論點,還向全球翻譯學界宣示了中國人不但可以做"中譯外",更可以依據"中譯外"經驗總結出健全的翻譯理論體系。
2017年02期 v.31;No.130 22-2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2K] [下載次數:25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44 ] - 呂紅周;寇福明;
本次論壇是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召開的,旨在推動國家對外交流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提供語言服務。許淵沖是我國中、英、法三語互譯的翻譯理論家和實踐家,許淵沖翻譯理論的形成標志著中國當代翻譯理論的確立。許淵沖翻譯與比較文化研究院的成立,為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許淵沖翻譯理論、發掘翻譯理論的中國學術資源、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提供學術平臺以及對翻譯中國學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017年02期 v.31;No.130 26-28+4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7K] [下載次數:8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3 ] |[閱讀次數:50 ]
- 郝士宏;賈秀梅;
近20年學界對山西傳統清官廉政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主要表現在:山西傳統清官廉吏的著作專集陸續出版,一批研究山西傳統清官廉吏的傳記史料和論文不斷問世,一批研究山西清官廉吏思想的研究機構相繼建立,國內學術交流日益加強,對山西傳統清官廉吏的廉政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不足表現在:資料的整理、人物傳記出版、廉政思想的研究上不均衡,存在空白點;一些研究還沒有形成學者群;山西傳統清官廉政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薄弱等。
2017年02期 v.31;No.130 29-3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5K] [下載次數:5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46 ] - 華茜;張曉瑞;許倩雯;
通過分析文物的現狀特點,對目前基于單一定性分析視角劃定城市紫線進行了創新拓展,構建了基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城市紫線劃定體系;以層析分析法技術(AHP)為基礎,給出了城市紫線劃定的技術路徑,即"先評定、后劃定",由此實現了對文物的城市紫線劃定研究。懷遠縣的實證研究表明:懷遠縣文物通過層析分析法的評價,可分類為重點保護對象和一般保護對象,重點保護對象實行三級保護即文物本體保護、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一般保護對象實行兩級保護即本體保護和保護范圍。研究可為城市紫線劃定研究領域提供理論方法參考和實踐應用借鑒,為城市紫線劃定制定技術路徑提供科學依據。
2017年02期 v.31;No.130 33-3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5K] [下載次數:15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39 ] - 陳文昊;郭自力;
反恐背景下美國對酷刑的禁止有所松動,理論試圖擺脫國際法對絕對禁止酷刑的限制。英美法系對酷刑犯罪的規制上,入罪門檻較高,出罪路徑寬。首先,酷刑犯罪純粹個人法益的定位使得緊急避險更易成立;其次,脅迫的出罪事由不受法益衡量的限制,在限度條件上更為寬松;最后,功利主義、政府干預、生命權至上等觀念都使得美國民眾對酷刑營救的接受度較高。另一方面,美國對酷刑證據的排除較為嚴格,通過降低酷刑收益減少酷刑。英美法系的立法模式值得我國借鑒,尤其在對法益進行改造后承認酷刑可以通過緊急避險出罪。
2017年02期 v.31;No.130 39-4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66K] [下載次數:18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43 ]
- 康佳欣;賈捷;
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流露出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西化、分化,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很強的侵蝕作用。齊澤克描述了西方意識形態的功能以及進行運作的機制,這其中的重要工具就是"幻象"——通過構建大對體的欲望,從而掩蓋真實的人的需要,并由此將有差別的政治經濟等要素化約為最低標準的統一性。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意識形態建設的工作,警惕西方意識形態的干擾。意識形態聚焦當代中國就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我們要高舉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圍繞四項基本原則,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結合中國的具體實踐情況,在當今形勢下推陳出新。
2017年02期 v.31;No.130 45-4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6K] [下載次數:14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46 ] - 劉泰廷;
漢趙王朝奏響了十六國交響樂章的第一曲,也是首個在中原建立起的胡族政權,關于其凸顯的胡漢文化交織的文化特征尤其值得我們關注。時至今日,學界對漢趙國史的研究仍有很大的開拓空間。筆者藉由《晉書·載記》漢趙國史章中前人未發或已經拈出然而尚未闡明的五個問題,鉤考索隱,以貢一得之愚。亦冀借此可重拾對匈奴漢國的關注。
2017年02期 v.31;No.130 50-52+6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8K] [下載次數:12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1 ] - 梁化奎;
在中國共產黨早期成長發展史上,由"五一""五四""五五""五七""五卅"構成的系列紀念活動,大革命時期即被冠之以稱為"紅色的五月"。瞿秋白此間寫作的系列紀念文本通過對紀念日所指稱的歷史事件的重新解讀,建構起一套"革命"敘事話語體系。這一敘事話語體系傳播了馬克思主義,起到整合思想、表達訴求、展示力量、呼應指導實踐之亟需的重要作用,彰顯出瞿秋白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萌芽。
2017年02期 v.31;No.130 53-5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6K] [下載次數:10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32 ]
- 曹臣明;馬志強;
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時期,是平城布局變化最多的時期。首先,是跨如渾水河而筑了周回三十二里的外郭墻,在平城的外城之外再建郭城,這種做法當屬拓跋氏在平城創造性的建設。其次,是在宮區外構筑外城,包括了北部漢平城(內城)和南部的中城。第三,早期平城中的"西宮"只包括大朝正殿和皇帝寢殿,擴展為大西宮(后稱永安宮、平城宮)后,將朝堂、中宮等也包括進來形成獨立宮城。第四,在郭城內劃封閉"坊"的街區管理形式。
2017年02期 v.31;No.130 57-6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40K] [下載次數:16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35 ] - 李海;
從醫事管理、名醫介紹和方劑學的發展等方面,探討北魏時期的醫學成就。結果表明,北魏醫藥管理機構齊全,名醫輩出,特別是方劑學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2017年02期 v.31;No.130 64-6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6K] [下載次數:7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44 ] - 武建亭;
渾源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內現存有元明時期四壁水陸壁畫,畫面包括儒、釋、道三教眾多神祗,北壁十大明王"一字"排列、相貌威嚴、色彩艷麗,東、西、南三壁人物分上、中、下三層排列,以十幾人為一組整齊有序,畫中人物造型生動自然、線條遒勁有力、背景紋飾與主體人物對比協調。從畫面圖像中可見元明時期水陸寺觀壁畫的風格特點,是晉北地區水陸寺觀壁畫的典范之一。
2017年02期 v.31;No.130 69-7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87K] [下載次數:11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37 ]
- 廖正剛;趙金宇;
以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為基礎,采用內省法和考據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討了十二臟腑官稱隱喻形成的歷史背景和認知動因。研究發現擬人化隱喻、方位性隱喻是構成官稱隱喻的基石。官稱隱喻的語義遷移是從作為始源域的專制官僚體制中的官稱向作為目標域的臟腑映射,形成了"臟腑是官"的概念結構隱喻,該概念結構隱喻貫穿于整個篇章,官稱隱喻的語義遷移呈現整體性、系統性和多維度的特征。"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說明"心"在中國傳統醫學乃至傳統文化中地位顯赫,十二官的互相配合是人體機能正常運轉的關鍵所在。對古典文獻《黃帝內經》官稱隱喻的研究將有助于解析現代漢語基本人體器官詞匯構詞或成語的認知動因。
2017年02期 v.31;No.130 84-9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98K] [下載次數:21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33 ] - 何昆莉;
從英語新聞導語的文體特征入手,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研究英語新聞導語的翻譯方法。依據功能翻譯理論三原則,針對英漢新聞導語的不同特點,分別采用直譯、增譯及增譯+重組的翻譯方法對實例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功能翻譯理論是指導英語新聞導語翻譯的有力依據,能夠為目的語讀者再現源語新聞的真實意義。功能翻譯理論以"目的"為核心,其翻譯理念更具實用性,不僅適用于新聞導語,而且為更多的文體類型提供依據。
2017年02期 v.31;No.130 91-9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4K] [下載次數:32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4 ] |[閱讀次數:36 ] - 李晶;郭增衛;
分析遞及比較句"越…越",發現這類比較句不光體現程度的累進,同時也體現了時間性特征。從形容詞和動詞分類兩個角度,"越…越"比較句的時間性是由性質形容詞或達成動詞以外的動詞決定的。
2017年02期 v.31;No.130 95-9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7K] [下載次數:17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48 ]
- 劉飛;
樓盤圍墻廣告對于烘托建筑本身,豐富城市景觀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從大同市古城區和新城區圍墻廣告的視覺語言形式方面分別進行分析,提出圍墻廣告視覺語言形式的五個注意的方面,對現有城市圍墻廣告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好的圍墻廣告,必須是功能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產物。
2017年02期 v.31;No.130 98-100+10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1K] [下載次數:3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53 ] - 楊文斌;
隨著山水畫在當代呈現多元化的繁榮發展,其引發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失落,需要我們去反思,中國山水畫古典審美內涵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精髓的載體,在山水畫千百年的發展中帶有普遍性、延續性、本質性特征,同時又是深刻的、一貫的、穩定的范疇,從而規定著它在繪畫中的屬性和方向。本文從當代山水畫所應具有的古典審美因素對當代山水畫的文化精神價值體現和創新途徑方面展開深入探討,以闡明當代山水畫創作中文化精神的體現。
2017年02期 v.31;No.130 101-10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09K] [下載次數:1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48 ] - 王紅衛;
縱觀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歷程,在油畫傳入中國的100多年來,歐美寫實繪畫的一些知名藝術家與經典作品一直是國內寫實主義畫家所追求的目標。中國寫實油畫從一味地模仿西方到逐步尋找自己的表現語言與審美情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幾代藝術家在不斷學習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技巧的同時,逐步融合吸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審美意識形態,形成獨特的寫實繪畫風格。寫實油畫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就是油畫民族化的過程。在藝術審美多元化的今天,寫實油畫的發展又面臨著新的藝術形式與藝術市場的眾多影響。
2017年02期 v.31;No.130 105-10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7K] [下載次數:7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37 ] - 李超峰;
明清之際的中國畫壇摹古之風盛行,明季遺民漸江自出新意,標立新貌。其繪畫藝術的圖式特征,因版畫的刀刻線描、師法自然、承繼先賢之因,呈現出"以線制形"的簡淡之美;巨嶂式山水之美;幾何化特質的秩序之美。漸江山水的面貌可謂獨樹一幟,從傳統中來,又超脫于傳統,從造化中來,又被賦予個人風骨。
2017年02期 v.31;No.130 109-11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99K] [下載次數:3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45 ] 下載本期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