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雨;
文明異質性決定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多元性。從生產力發展水平、制度變遷、傳統經濟倫理等多維度系統審視,不同國家基于自身傳統形成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中國農耕文明具有自給自足、重傳承、中央集權、天下觀的特質,具有在保障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以較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的獨特優勢。工業文明以資本為主要生產要素,形成全球化資源配置與組織模式。信息文明時代,信息作為核心生產要素打破資源稀缺假設,人工智能和虛擬生活引發"技術—經濟—文化"范式變遷,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崛起。生產范式變遷引發文明形態迭代,從文明進程來看,多層次社會形態、多生產范式自始至終都并行存在,這是資源稟賦所決定的,也將伴隨人類始終。但每一種范式都有其天然優勢,也必然潛伏著劣根性。在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共同作用下,產業、空間、市場結構的增長點向更高層次轉換,多元文明共生是世界經濟秩序的基本特征。
2020年01期 v.34;No.147 16-2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66K] [下載次數:5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0 ] - 田文;
從城市文脈的角度來看,城市老城區的建設應充分考慮人的生活,實現文脈的連續,使其適應今天的狀況且不割裂與過去的關聯性。人是環境中最活躍的因子,人的行為影響環境。本文從思考環境和行為的關系入手,說明公眾參與行為在老城改造中的重要性,結合老城區的現實問題,分析老城改造中公眾參與的可行性,得出老城改造建設中公眾參與的分階段實現,提出從公眾參與的角度進行老城區改造的景觀設計策略。
2020年01期 v.34;No.147 23-2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102K] [下載次數:19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33 ] - 張有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依法治國進程不斷推進,法治人才培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在指導思想、道德素質、知識能力、培養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標準。新時代法治人才的培養必須將德法兼修的育人要求貫徹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不斷創新法治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
2020年01期 v.34;No.147 27-30+5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599K] [下載次數:20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2 ]
- 岳東;
北魏內河航運的發展不及前代。而東晉南朝水運發達,北上的移民帶來相應的經驗技術,推動北魏發展起黃河上游的水運,興建了八座水陸樞紐處的邸閣,搭建了洛陽城區洛河上的浮橋,局部的促進了北魏內河航運的發展,并帶來明顯的南朝化趨向。
2020年01期 v.34;No.147 31-3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278K] [下載次數:5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2 ] - 王鵬龍;
山西朔州東神頭村"桑干神廟"地方俗稱"三大王廟",創建于北魏,遼金時曾重建。民國間馬邑人霍殿驁認為它是祭祀北魏代國時期的拓跋祿官、猗盧、猗乞也三人,筆者還認為它很可能是主祭拓跋代國時期桓帝之祁后所生三子的祠廟。桑干神廟及其三大王信仰,既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同時又有多元文化雜糅的特征。
2020年01期 v.34;No.147 35-4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830K] [下載次數:4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4 ] - 許永峰;高榮榮;
隆慶五年,明政府在今晉冀北部地區的得勝堡、守口堡、新平堡、水泉營堡、張家口堡設5處馬市。通過對馬市遺跡包括堡子、市場及附近長城等遺址的實地調查,發現其出現不同程度的毀損。原因既有風蝕、雨蝕、溫差等自然因素,也有戰爭、政治、生活、"修復"、旅游等人為因素。加強立法、執法與宣傳,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歷史遺存保護之間的關系,以及加緊保護技術研究是保護馬市遺跡的必要之舉。
2020年01期 v.34;No.147 41-4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473K] [下載次數:7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4 ] - 王耀科;
為抵御北方蒙古侵擾,明政府相繼在北部邊疆設立九邊重鎮,受其影響,明代山西地區的軍事機構除山西都司與山西行都司外,還存在山西鎮與大同鎮的雙重軍事體系,導致明代山西地區的衛所分布、軍事管理與后勤供給均發生變革。上述軍事機構與內外三關等諸隘口共同構成明代山西地區緊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并起到穩固山西、守護京畿的防御效果。
2020年01期 v.34;No.147 45-50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578K] [下載次數:11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3 ] - 雙靜如;王尚義;
梳理統計文獻資料,結合實地考查,利用各類地圖及遙感影像復原明清時期文峪河中下游河道11次大的變遷,探析其原因,發現明清時期文峪河中下游河道的11次異動中10次自然變遷均受著汾河中游河道變遷的影響,并與中上游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研究文峪河河道的變遷不僅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且對文峪河河道的治理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020年01期 v.34;No.147 51-5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295K] [下載次數:72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0 ] - 朱普選;李歡;
抗日戰爭結束后,面對山西經濟與社會上的各種困局,閻錫山在山西設立社會處并實施了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事業,但由于經費困難、人員工作欠佳,加之內戰爆發等因素,導致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收效甚微,未能收到應有的實施效果。從本質上來說,軍閥實質的閻錫山也不可能為人民實施實實惠惠的救濟與福利政策。
2020年01期 v.34;No.147 57-61+6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701K] [下載次數:8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1 ]
- 王烜華;
在云岡石窟的樂器雕刻中,可辨認的弦樂器有琵琶、五弦、阮咸、箜篌、箏、琴等六種,均為彈弦樂器。通過這些樂器的形制以及樂伎演奏方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樂伎樂器在佛教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1500多年前北魏平城(今大同)地區樂器流行的特點。
2020年01期 v.34;No.147 62-6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922K] [下載次數:8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32 ] - 王志芳;段冰杰;
云岡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紀中葉,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歷史悠久、價值豐富馳名中外。其從北魏建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飽經滄桑。在唐、遼、金、元、明、清及現代等各個時期都有關于云岡石窟的修繕保護記錄。民國以來,云岡石窟由于社會、自然等因素影響遭到了巨大損毀,這一情況直到建國之后才得到改善,國家從加固、風化、水害、環境等多方面對石窟進行了修繕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云岡石窟隨時間流逝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2020年01期 v.34;No.147 67-70+8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996K] [下載次數:14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25 ] - 閆東艷;
在絲路文化傳播中,北魏云岡石窟作為佛教藝術的載體,再現了域外文化、鮮卑游牧文化與中原儒家漢文化大融合的過程,石窟雕造藝術在題材、內容及藝術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審美意蘊。本文以北魏云岡石窟發展的三個時期作為切入點,探討石窟雕造藝術各個時期的美學韻味,旨在為研究石窟造像藝術提供一些理論參照。
2020年01期 v.34;No.147 71-74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776K] [下載次數:158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4 ]
- 賈君琪;苗菁;
元好問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他的一生無疑是儒家思想和積極入世精神占主導地位,但異族統治的艱難處境、兵戈不息的戰亂環境、佛道思想的不斷濡染等都是促使其隱逸心態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多有對古代及同時期隱者的歌吟與傾慕。厭惡戰亂生活、熱愛山水田園和向往佛道境界是元好問的隱逸詩的三個主題;意象繁富、巧用對比、卒章顯志是其隱逸詩的鮮明特色。
2020年01期 v.34;No.147 75-7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930K] [下載次數:107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8 ] - 溫新瑞;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云意象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皎然送別詩里的云意象很多,主要有"浮云""閑云""白云""碧云""黃云""鄉云""秦云"等。其內涵既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又傾注自己的參禪體悟,使得云意象的內涵更為豐富。無論是"浮云""閑云""白云"意象,還是"云鶴""云泉"等意象,都是詩僧皎然的自我期許、自我欣賞,都是意象所隱喻的高潔自適的隱者形象和"禪隱"的生活方式,都散發出詩僧皎然恬淡自適的詩情和行云流水般的禪意。
2020年01期 v.34;No.147 80-8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1881K] [下載次數:17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8 ] - 降紅燕;
在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中,王安憶采用了元敘事、互文性等敘述話語技巧,講述了自己的家族神話故事,樹立了女性敘事權威。該作在王安憶的個人創作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女性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上都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意義。
2020年01期 v.34;No.147 83-88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033K] [下載次數:14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2 ] - 龐芮;張紅翠;
作為農民工詩人的代表,許立志在詩歌中真實而具體地描寫了當代生產線工人這一社會群體的生存景象和精神體驗。這其中包括他們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況,以及打工生活架于他們生命的雙重重軛:身體的傷痛與精神的桎梏。透視許立志詩歌中的工人呈現,我們不僅看到了底層打工者在機器生產線和工廠整體逼仄環境下卑微的生命景觀和微茫的生存情緒,也看到了詩人對于現代工廠生產方式以及"機器"這一異化于人的產物的現實批判。
2020年01期 v.34;No.147 89-9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059K] [下載次數:106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7 ] - 張志航;何林軍;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導演金基德執導的經典作品,作者通過"四季"、"人生"、"水"三種不同的意象來表述時間的流動和輪回,突出人性的本質;通過影片場景和空間的設置來表現封閉的雙重結構對比下人性與神性的抗衡;通過時空的交錯與影像的隱喻表現了人生是無數場悲劇的輪回的主題。
2020年01期 v.34;No.147 94-9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023K] [下載次數:171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4 ]
- 王尚法;徐婧華;
非正式邀請是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且具有真假難辨的特點。通過運用會話分析的研究方法,結合邀請者和被邀請者的話輪設計、序列結構等特點,全面動態的對非正式邀請行為中真誠邀請與虛假邀請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揭示日常會話規律和交際秩序,有助于正確區分真誠邀請與虛假邀請,避免交際誤解和言語失誤,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
2020年01期 v.34;No.147 98-10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031K] [下載次數:135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2 ] |[閱讀次數:37 ] - 高志英;
綽號既是語言現象,也是文化現象。綽號從由來可分成四類:外形類、技能類、風格類、背景類等,為了最大程度傳達綽號的文化內涵,綽號翻譯過程中應主要采取直譯的方法,同時考慮目的語文化的可接受性,適當采用意譯的方法,而且不排斥不可譯的情況。
2020年01期 v.34;No.147 102-10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07K] [下載次數:7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9 ] - 張武玉玲;
利用數碼相機拍照、實地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法搜集第一手材料,描述越南廣平省洞海市牌匾用文及漢越詞使用現狀,分析市民對牌匾用文的態度,揭示牌匾用文不規范之處,提出語言文字使用規范標準的對策建議,旨在為語言景觀研究提供參考個案。調查表明,國家機關牌匾用文以越南文單文為主,體現了越南語文的國家地位;官方牌匾用文符合國家語文政策的規定,非官方牌匾使用英文單文則違反了相關規定。牌匾中出現的漢越詞占78.8%,體現了漢越詞的地位;調查對象對牌匾使用越英雙文持積極態度。本研究建議越南應當盡快頒布國家語言法,宣傳和落實《越南廣告語言文字法》,制定外來詞使用規范標準,規范牌匾用文的使用。
2020年01期 v.34;No.147 106-112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86K] [下載次數:5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7 ] - 劉飛;趙莉;
生態學與翻譯學相互交融滲透衍生出其分支學科翻譯生態學,指的是用生態學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去闡釋翻譯活動。翻譯第二課堂是對翻譯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將生態學理念運用其中,對翻譯教學進行有益的改革實踐。在生態學視角下研究翻譯第二課堂中各個生態因子的互動互聯狀況,尋找現有生態系統中的失衡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策略,由此實現翻譯第二課堂的有效應用和翻譯人才的高效培養。
2020年01期 v.34;No.147 113-117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17K] [下載次數:3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9 ]
- 張敏;
中華石獅子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種。山西大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古跡遺存豐厚,石獅藝術底蘊深厚。大同古代石獅子按照藝術特征大概主要分為三類:一種是造型抽象夸張、擬人化為藝術特征的小型石獅子,第二種是敦實、安詳、世俗化為藝術特征的中型石獅子,第三種是威嚴、健碩的大型石獅子。大同地區古代石獅子整體呈現出一種祥和、粗獷之美,有著獨特的地域性藝術特征和文化價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究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打造大同石獅子文創品牌藝術新形象,助力山西大同經濟文化大發展。
2020年01期 v.34;No.147 118-121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86K] [下載次數:8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9 ] - 陳俊堂;
王世貞之所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觀和藝術觀,交游廣泛、廣聞博取是其重要原因。作為對十六世紀及以后文學、史學、書學和畫學都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名家,王世貞擁有極富個人特色的交游活動。針對性地考察王世貞的書畫交游史料,既是個例研究的需要,也是明代中后期藝術史研究的需要。
2020年01期 v.34;No.147 122-125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47K] [下載次數:7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7 ] - 譚建梅;
漢字設計對于具有悠久歷史的人類而言是一種巨大的符號化形式,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絕對貴州"百黔百態"創意字體邀請展,表達對貴州的不同見解和認識。一個漢字"黔"或深或淺的承擔著一種文化責任,一字一世界,一色一菩提。在符號學原理下,以漢字"黔"為例,分析其圖形符號的語義結構,并進而加深對貴州的認同。
2020年01期 v.34;No.147 126-129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239K] [下載次數:43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24 ] - 任南南;任小穎;
設計作為人類有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既改變著自然,也對社會倫理有約束與管理的作用,因而設計的倫理意義就比較明顯,因此有義務也有能力改變或者協調種種問題的出現。設計倫理的研究作為設計學與倫理學的結合,立足于整個人類長久的生存發展基礎之上,呈現出前瞻意識和社會化的趨勢。設計倫理作為一種價值維度的引用,有利于設計更好地維護人、社會和自然三者之間的依附關系,最終實現設計的高效、可持續發展。
2020年01期 v.34;No.147 130-133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135K] [下載次數:199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0 ] |[閱讀次數:18 ] - 馬建麗;韓守武;
民間美術以其鮮明的民族特征及審美精神特質,為中國畫家借鑒和學習西方油畫過程中實現"中西融合",把油畫這種舶來藝術改造成為適合本民族精神的新的藝術形式和追求目標,形成多元化的藝術特點和新的藝術創作形式,指出了前進方向和探索路徑。
2020年01期 v.34;No.147 134-136頁 [查看摘要][在線閱讀][下載 2269K] [下載次數:50 ] |[網刊下載次數:0 ] |[引用頻次:1 ] |[閱讀次數:26 ]